|
吳鴻:江山——全球化背景下一種文化身份的再確認旅德藝術家任戎近年來在中國國內和歐洲陸續舉辦了一系列的大型個人作品展。隨著這些展覽的主題脈絡和呈現方式在不同時空和文化背景中的漸次展開,也逐漸顯現出了任戎近些年來在藝術觀念和文化身份立場等方面的一些重要轉變。 體現在藝術觀念上的轉變,就是在任戎的這一系列個人展覽的實現過程中,已經逐漸超越了狹義的“作品”的局限,更多的是將展覽的發生地作為一個文化對象,深入地研究和發掘這一系列文化對象所內涵的那些社會、文化和歷史背景信息,同時將這些“無形”的社會文化屬性在展覽空間中與“有形”的作品相碰撞,從而產生出新的并超越于那些“作品”所固有信息之外的意義。 《眾生》(局部)鐵鍬鏤空,2017-2018年 也就是說,任戎越來越傾向于將在工作室內完成的有限形式和意義的“作品”,僅僅是作為一種文化因子或一種文化契機,只有將這些因子和契機放置于另一個更大的文化信息場,并與之相碰撞和互滲之后,就像種子被播種在一個適宜的生長環境中,新的意義和新的作品形態就會慢慢地生長出來。所以,只有在了解到藝術家的這種創作變化之后,我們才能理解任戎近些年來熱衷于不斷尋找一些他自認為有感覺、有意義的展覽發生地,在此基礎上頻繁地構思和實施他新的個展的背后原因和動機。我們甚至可以這么認為,任戎是將作品+現場的方式轉變成為他另一種只能在特定時空中存在的“作品”形態。也就是說,這些個展本身,已經成為了他近些年來一系列最主要的作品。那么從這個意義上來講,空間和環境之于任戎而言,已經不僅僅是狹義上的作品所放置的展出場地,而是成為了他的這些融合了有形和無形、實體和概念的新的作品意義場域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構成元素。 《眾生》裝置,鐵鍬鏤空、綜合材料,2017-2018年 而體現在文化身份中的轉變,則體現在任戎之前的作品中所變現出來的“世界公民”的立場,以及基于這種文化身份立場所強調的同一性的文化態度,轉變為一種越來越認同文化多元化存在的合理性的文化判斷。我們知道,在任戎的那些“有形”的作品中,因為一些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特征的符號的應用,故而被很多評論者理解為是一種策略性的在西方的文化語境中使用中國符號的成功學方式。但是,任戎在這之前的基本文化態度是通過人與自然之間“萬物同源”的寓意來影射文化起源的同一性。 《桃花源》(局部)鋼鐵碎片焊接,2018年 也就是,在這之前的任戎,僅僅是從他的那些“有形”作品中所蘊含的觀念來看,我是傾向于將他作為一個“世界公民”的身份和立場來看待的。而在他近些年通過展覽現場所呈現出來的那種“場域性”的作品意義的轉變之后,我個人認為任戎已經從此前的那種強調文化的同一性的立場,轉變成為一種認同文化多元存在合理性的文化態度。在這種文化態度的驅使下,使他對全球化格局下的諸多社會文化問題產生了新的思考的判斷。 綜合以上兩點,此次在寒山美術館的個展,雖然相較于他此前那些規模宏大的展覽而言,無論是作品數量和空間體量都無法相提并論,但是從上述的“兩個轉變”的角度來看,本次展覽應該是圍繞他近年來關于藝術觀念和文化身份的思考,表達最為準確和徹底的一次現場實踐。 《桃花源》裝置,鋼鐵碎片焊接、煙霧,2018年 本次展覽的主題“江山”,其意義的直接來源之一是寒山美術館的名稱中“寒山”二字所包含的一種象征性的文化意象。蘇州城西確有山名曰寒山,雖然在平緩的太湖平原中高不足百米的丘亦被稱之為山,但無論如何也無法稱得上是名山望岳。真正讓寒山二字被賦予了更多的文化想象內涵的則是唐代的詩僧寒山子,以及被后世附會與寒山子發生關聯的寒山寺。當然,寒山寺在中國文化傳統的流傳之廣,還是得益于唐代張繼的那首《楓橋夜泊》,詩中所營造出的那種孤冷清寂的意象,已經深刻地納入到了中國人的文化情感之中。即便如寒山的字面意義,亦能所聯想到“冷峻高聳的寒天之山”的畫面。所有這些,綜合在中國人文化傳統的視覺經驗中,無不折射著一種關于生命的孤獨體驗和透徹頓悟,正如寒山子的詩中所云“可笑寒山道,而無車馬蹤。” 宋·馬遠《寒山子圖》 而作為展覽主題的另一個意義來源,則是和蘇州的地域文化的歷史與現狀有關。在古代,蘇州所處的太湖流域便是百越文化和中原文化碰撞和融合的通道,歷史中數次的文明大遷徙都能和這個地域或多或少地發生關聯。而在近代,太湖流域又成為作為傳統文明代表的徽州文化與作為外來西方文明代表的海派文化交匯的前沿。可以說,自古至今,蘇州及其太湖流域一直是“文明的十字路口”也不為過。這些都是和江河水道有關,也都是和是水的流動性有關。而自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來,蘇州又成為了中國在融入全球化的過程中受益最大的一個區域。流動的金融資本、生產技術、管理文化、人力資源,以及與這些密切關聯著的商品市場和原材料市場,這些又成為了另一種流動著的“江河水道”的意象。它們在改變并塑造著蘇州的新的城市形象的同時,又使它成為了中國現實發展模式的一個縮影。 《平江圖》李壽明刻繪,南宋紹定二年(1229) 從上述兩個文化背景中所推導出來的展覽主題“江山”,從字面意義來說就是山和水。而山和水又分別對應著作為中國傳統文化原型的陰陽八卦文化中的艮山和坎水。艮和坎相生相克,是一對有著對立統一關系的原始文化意象。水逢山則滯,山遇水則蝕。山一方面阻礙著水的流動,同時又成就著水。比方說某某水系的范圍和界線往往都是以一系列山系的山脊線作為標志的,也即是“分水嶺”。這些概念,都將在接下來的闡述中發揮作用。此外,江山還有另一層的引申意義,即是指國家和疆域和政權。 《寒山》手工水墨拓印、綜合材料,2015年 上述的所有這些文化、歷史和現實概念,都是在任戎本次的名為“江山”的展覽場域中作為背景和語境意義而存在著。 故而,本次展覽的整體構思正是由“寒山”二字所引發的文化想象出發,并結合展覽所在地蘇州的社會文化歷史和現狀來作為展覽的深層文化背景,最后將展覽的落腳點放置在對于全球化語境下文化身份的思考和再確認這樣一個觀念維度上,展開作品的空間布局。 《江山》裝置,鋼鐵鏤空焊接,2017-2018年 由此,展覽的整體結構從江和山視覺意象入手,然后進入到圍繞“江”和“山”的文化、歷史象征性意義空間去關聯現實語境,繼而由江河水道的流通、變動、融合和順應,去對應山岳峻嶺的堅韌、固守、高聳和冷峻。最后通過藝術語言和觀念的置換,將問題思考的終點歸結到日益普遍化發展的全球化世界格局與文化多元化內在合理性之間的對立統一關系,并從中重新思考和審視自身的文化身份和情感歸屬這一終極問題。 2019年7月21日 于北京通州 (吳鴻:批評家、策展人,北京宋莊當代藝術文獻館執行館長,吉林藝術學院客座教授) 藝術家簡介 任戎,1960年出生于中國江蘇省南京市。1982年至1986年就讀于南京藝術學院美術系;1989年至1992年就讀于德國蒙斯特與杜塞爾多夫國立藝術學院;1992年進入德國藝術教授弗依慈·史威格勒藝術研究室;1993年獲德國史萊斯威西·赫爾斯坦州文化部藝術獎學金;1995年在中國北京宋莊建立“任戎藝術空間”;1996年受德國波恩國家美術館委托,策劃“中國!── 當代繪畫大展”;2013年在德國波恩創建“德國波恩當代藝術館”。現居住和工作在德國波恩、中國北京。曾在德國、捷克、加拿大、新加坡、中國北京、中國臺灣、中國香港等地多次舉辦個人展覽,并多次參加重要的群展。 策展人簡介 吳鴻,出生于1968年,先后接受漢語言文學專業、雕塑專業和美術學專業的教育。2000年至2006年擔任國內重要的藝術網站“美術同盟”的主編,2006年至2008年擔任“雅昌藝術網”總編。2008年2月至今,創建大型中英雙語藝術門戶網站“藝術國際(http://www.artintern.net)”。同時,從事當代藝術評論及展覽策劃工作。現擔任藝術國際總編,宋莊當代藝術文獻館執行館長,吉林藝術學院客座教授、研究生導師,廣州美術學院雕塑系特聘教授,中國雕塑學會理事。 蘇州寒山美術館簡介 作為一個政府出資、社會化經營的公益性藝術機構,寒山美術館提倡交流、互動與多樣性,強調作品柔韌性與大眾之反應,以藝術的經驗將人們聚集在一起,帶來人文的關照、美學的感知和創新的靈感,以及看待世界的全新方式,力求在當代的社會語境下,以開放的姿態和前瞻性的視野探索美術館的新模式,成為提升專業、服務公眾的新型美術館。 寒山美術館的名稱有兩個來源:其一,源于唐代高僧寒山,極簡自然主義的探索者,特立獨行,境界超脫,備受中外推崇;其二,源于蘇州名士趙宧光精心修筑的蘇式山野園林——寒山別業,一個集山水、園林、書畫與一體的藝術建筑。寒山美術館則是蘇州高新文體集團在這二者氣韻的結合之中孕育出的一個具有曠達精神的藝術結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