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斯奎特的《邁克爾•斯圖爾特之死》:不為人知的故事1982年,一名黑人藝術家邁克爾•斯圖爾特在紐約東區地鐵站涂鴉時,遭到幾名警察圍毆,傷重死亡。警察對外聲稱斯圖爾特是在亂涂亂畫,嚴重毀壞了城市形象。在事后的調查中,所有涉事警察全部無罪釋放。同是黑人藝術家的讓-米歇爾•巴斯奎特((Jean-Michel Basquiat))在得知此消息后,十分悲憤和驚恐。斯圖爾特去世一周年后,他在涂鴉藝術家基思•哈林(Keith Haring)工作室的墻上畫下了作品《邁克爾•斯圖爾特之死》(the Death of Michael Stewart,又名Defacement)。2019年夏天,紐約古根海姆博物館以這件作品為焦點,策劃了展覽 “巴斯奎特的《邁克爾•斯圖爾特之死》:不為人知的故事”(Basquiat’s “Defacement”: The Untold Story)。該展覽圍繞著巴斯奎特的創作并將觀者帶入到80年代早期的紐約藝術世界之中。 《邁克爾•斯圖爾特之死》這幅畫描繪了一個警察施暴的場景。藝術家用全黑的輪廓線畫了兩名身著藍色制服拿著警棍的紅臉警察,左邊那位露出尖尖的牙齒。在這些人物之上,巴斯奎特用他特有的筆跡潦草地寫著“¿DEFACEMENT©?”這行字母。這件作品創作完之后歸基思•哈林所有,之后基思•哈林的女兒尼娜•克萊門特(Nina Clemente)從父親手上繼承了作品的所有權。這件作品從未被出售過,也很少示人。此前它唯一一次單獨亮相是在2016年威廉姆斯學院藝術博物館(Williams College Museum of Art),該博物館僅圍繞這一件作品,開展了相關的研討活動。 本次展覽以《邁克爾•斯圖爾特之死》為中心,重新組織了藝術材料,除了巴斯奎特的作品,還展出了一些重要藝術家為回應這一事件的創作,以及斯圖爾特家屬向拉布維爾借出的一些作品,力圖傳達黑人青年在美國社會中所感受到的不平等。巴斯奎特在1982-83年創作的八件經典作品在博物館的第一個展廳中展出,其中包括兩件種族化警察形象的作品:《警察》和《一個黑人警察的反諷》,以及他早年的自畫像和黑人爵士樂手查理•帕克的肖像畫。巴斯奎特敏銳地覺察到自己作為一名黑人藝術家,生活在一個以白人主導的藝術世界中,這些作品表達了藝術家意識到警察對像他這樣的黑人青年的威脅,以及隨之帶來的精神壓力。 第二個展廳展現了邁克爾•斯圖爾特的死亡及隨后的審判對紐約藝術家圈子的巨大影響。展出作品包括基斯•哈林的《邁克爾•斯圖爾特 - 美國非洲》(1985)、安迪•沃霍爾(Andy Warhol)于1983年制作的一張關于斯圖爾特去世的《頭條新聞》、大衛•哈蒙斯(David Hammons)印刷版的《無人殺人》(1986)、喬治•康多(George Condo)為邁克爾•斯圖爾特作的肖像畫(1983)和萊爾•阿什頓•哈里斯(Lyle Ashton Harris)的攝影作品《圣•邁克爾•斯圖爾特》(1994)。展覽還展出了與斯圖爾特之死相關的一些剪報和抗議海報,以及斯圖爾特遺留的藝術作品。這些作品與文獻一道有力地記錄了黑人群體的悲痛欲絕和反抗。 策展人兼藝術史學家琪德里亞•拉布維爾(Chaedria LaBouvier)在面對媒體時直言:“這幅畫改變了我的生活。” 拉布維爾,是古根海姆博物館歷史上第一位黑人策展人。她從18歲開始研究巴斯奎特,這段經歷在15年后引領她進入博物館行業。拉布維爾說:“我了解了許多關于這幅畫的背景,然后當我在2015年看到原作時還是大為震驚,這幅畫在視覺上是與眾不同的。畫面中沒有巴斯奎特通常用來象征種族主義、奴隸制度、種族歧視、革命失敗和殖民主義等創傷的“尖銳王冠”、“版權符號©”和其他常見主題。” 拉布維爾強調:“《邁克爾•斯圖爾特之死》真的很有意思,畫面原始,它沒有展現人性崇高的一面,只是表達藝術家對事件的深刻感受。我認為這在他職業生涯中很少見。這也是他作品中唯一一件反映時事的作品,表達了一個黑人處在一種現實環境中,面對一個國家認可的暴力犯罪,他將瞬間失去那些曾經發誓要保護的人,正因如此,這可能成了巴斯奎特最私密的作品。” 從藝術欣賞的角度來看,《邁克爾•斯圖爾特之死》或許還有許多不足之處。這張畫是巴斯奎特在墻面上直接畫就,似乎像一幅并未完成的草稿,沒有他其他經典作品中的里那種線性的優雅和幾何的威嚴,但無疑這是一件迷人的社會產物這件作品,在完成之后就一直掛在基思•哈林工作室的墻上,直到1988年,巴斯奎特在完成這幅畫的五年后,因吸食海洛因過量死亡,基思•哈林才將這幅畫從墻上剪下來,裝進一個華麗的金箔畫框里。所以這也讓人懷疑,這幅作品并不完全由巴斯奎特繪就,基思•哈林有可能參與其中。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件作品也是一種證據形式,記錄了36年前的悲劇。該展覽不僅強調了巴斯奎特的藝術敏感與天分,也主張觀眾重新審視上世紀80年代種族緊張局勢對巴斯奎特和紐約下東區藝術家們的影響。策展人希望以此來呈現1980年代美國藝術界的價值觀,從而進一步推動對社會的反思和種族平等的進程。展覽將于11月6日落下帷幕。 編譯/張雅婷 文章整合紐約古根海姆博物館及衛報相關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