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錢初熹:以美術教育構建面向21世紀的創造力>> 理論與研究 >> 以美術教育構建面向21世紀的創造力<< 返回上一頁以美術教育構建面向21世紀的創造力來源:cafa.com.cn 作者:錢初熹 點擊量:355 時間:2016/1/3 19:49:10
一、21世紀是創新教育的時代 21世紀初,創新(innovation)和創新教育(innovate education)己經成為世界各國政府和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話題。這是因為,自工業革命以來以科技為主導的理性思維己無法應對21世紀的多元需求,逐漸失去了凌駕一切的主導地位。而對充滿挑戰和變革的世界,人們發現國家和人才的競爭力不僅蘊藏在尖端的科技中,也蘊藏在每個人內在的創造力與美感能力之中。這股富有創意的深邃智慧的力量蓄勢待發,終將成為推動人類進一步發展的真正動力。 在此背景下,2004年,美國競爭力委員會發表了《創新美國:在挑戰和變革的世界中達至繁榮》的研究報告。報告中,對創新和創新教育給予了極高的評價,明確指出:“創新精神是訣定美國在21世紀成功的唯一的最重要的因素。”加拿大、英國等國政府相繼出臺了有關創新的戰略報告,探討如何通過創新和創新教育使國家的經濟和社會生活保持在世界前列。 在有關如何開展創新教育的探討中,作為創新教育重要一環的美感教育受到了空前重視。人們認識到科技(理性)與美感(感性)相結合才是社會發展的出路,未來的科技創新將以深厚的文化積淀為基礎。因此,現在的兒童與青少年將來無論從事何種工作,都必需具備審視美和創造美的素養。 2006年3月6日至9日,在葡萄牙里斯本市的藝術文化中心召開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球藝術教育大會”。世界各國教育部的代表和藝術教育領域的代表500人參加了這次大會。這次大會的主題是“構建而向21世紀的創造力”(Building Creative Capacities for the 21st Century)。代表們圍繞藝術教育(視覺藝術、音樂、舞蹈、戲劇、詩文)的價值、意義以及在學校教育中的位置展開討論并發起提案。 為了開展優質的藝術教育,代表們一致認為,在藝術實踐中強化創造力培養,提高社會和經濟地位低下地區學生的能力。在大會宣言中,提出藝術教育的實踐是重要的學習課題,發展青少年的知性和自主學習的能力,與此同時強調從倫理角度發揮藝術教育在社會中的廣泛影響。會上提出了“藝術中的教育”與“通過藝術的教育”相結合的觀點,前者是指藝術各種形式內的特定發展,后者是指通過審美和富有創造力的方法去學習。大會中反復出現“創造力”、“學科間的互動,、“學校與社區”、“文化理解,、“協作”等關鍵詞,反映了21世紀藝術教育的發展方向。 二、創造力研究的發展軌跡 早期從事創造力研究的學者,認為解訣問題的過程就是創造力的表現。20世紀70年代,塔夫特( Taft)對上述觀點提出了批評和修正,他指出創造力是一種可以培養的技能和潛能。霍華德·格魯伯( Howard Grubb)對藝術和科學領域中具有創造力的個體進行了長期深入的研究,揭示了創造性思維的特征。首先,一個具有創造力的人尋求把自己所關注領域的各種散落的事實和理論聯系在一起,從而產生一致性的綜合理念。其次,一個具有創造力的人在很長一段時期里保持好奇并進行探索,能夠創造出一個事業網絡。 20世紀80年代,很多教育人士支持以創造力測試來篩選關術學習的資優生。這些研究以測量個人的創造性成就為指標,包括觀察學生在學校參與美術創作活動所取得的創造性成就。一些研究結果表明,智力、學業成就和美術三方面的良好表現呈現正相關的關聯。但也有一些學者提出批評,認為這類研究缺乏信度和效度的基礎。而這一批評本身也被認為過于強調以科學或教育測量方法作為研究的基礎,只強調創造性的工具價值,未從創造力的本質進行探討,受到了嚴厲的批評。 同一時期,加德納(Howard Gardner)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論對創造力研究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到了20世紀90年代,創造力的研究聚焦于個人的創造性人格與創作潛力上。加德納指出,根據心理測量研究方法發展出來的創造性測試,比智力測驗更不可靠,如果一個人在某一領域內提出解訣問題或設計產品的思路和方法,開始往往被人們認為不可思議,最終卻被認可,得到贊賞,他就應被認為有“創造性”。多元智能理論促使這一研究轉向探討心智發展與教育的關系以及創造力所需具備的素質及其復雜的發展過程和方向上。 2000年,安德森(Anderson)等結合后現代社會現象,提出“文化創造力”的概念。他們認為人類能重新拾起靈性精神,分享從日常生活上感知的文化價值,并嘗試借助創造力尋回普世通用的、實際的、具有固有價值的靈性原則。這是一種在后現代主義生態環境中重建現代主義價值觀的觀點。 2005年,佛羅里達(Richard Florida)提出結合經濟發展的創造力的新觀點,認為支撐新經濟的并非科技和組織,而是作為人力資本的人類創造力。,這一觀點結合當代社會經濟與城市發展的議題,以人類創造力的價值來定義經濟生活的新時代,取代以往單純依靠經濟發展和組織發展驅動社會發展的觀點。 2007年,我國大陸地區學者肖鷹指出,“創新”一詞最早出現在北齊史學家魏收(公元505 - 572)撰寫的《魏書》中。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創新觀念不以人的主觀意圖為出發點,不是為了滿足自我實現的需要,而是以生命意識為核心,保持和發展事物本身的內在生機和統一性。作者對中西文化中不同創新觀念進行了比較,在此基礎上,對當前我國文化領域中以個體生存利益的無限擴展為創新目的的現象進行了嚴厲的批判。 2008年,我國香港地區學者劉仲嚴以微型流行視覺文化社群中的同人志社群為對象,研究這一社群與創造力的關系。他認為,流行視覺文化的創造力更需要社群才能發揮,讓圖像生產者和觀賞者憑借特殊的美學建立屬于特定社群的身份認同和價值觀,對未來的視覺文化、藝術教育的發展以及本土身份認同的追尋均具有深遠的意義。這一研究結果與索亞(Sawyer)于2007年提出的“團體天賦”(Group genius)的觀念相吻合,即將協作看作創造力的關鍵因素,創造力與團體協作有著密切的關系。這一觀念為我們提供了理解創造力的新視角。 綜觀上述研究成果,可以認為有關創造力的研究始終處于一種動態的、網狀的研究過程中,研究范疇由個人潛能發展研究擴展為社會文化發展和經濟發展的研究。其中,部分研究揭示了學生的美術能力與創造力發展的關系,但從視覺認知能力(個體)發展、創意產業(社會)發展等角度出發,探討美術教育與創造力之間相關性的研究則有待于向縱深方向發展。 三、視覺認知能力與創造力發展 視覺認知能力是人類學習美術(亦稱“視覺藝術”)的生理基礎。視覺認知能力與創造力關系的研究與許多學科相關,生理學、心理學、美術學、教育學等均對視覺認知能力與創造力關系的研究產生影響。 20世紀90年代,喬治·布什(George H. W.Bush)總統正式頒布的“開發大腦十年方案”,促使這項研究有了重大的進展。如今在電子技術的輔助下,人的大腦活動可以用腦電圖的形式記錄下來“我們在近五年對大腦的了解要比過去一百多年來對大腦的了解增加了許多。” 21世紀初,英國的神經生理學家們的研究證明,“睜眼就看”的說法是錯誤的,視覺接受世界中的一切均需要腦力。視覺系統分為兩大部分,一是引導手接觸世界的部分,二是識別事物的部分。第二個部分需要的腦力更多,是視覺系統的重要部分,將“識”轉化為“知”。腦科學家們還提出了“腦視覺”的概念,即“不是用眼,而是用腦看事物”的觀點,揭示出美術鑒賞活動和創作活動不僅僅涉及心和手,更重要的是思考和展示思考過程的一種途徑。英國腦科學家塞莫·薩基(Semir Zeki)明確提出“美術的目的在于延長腦的功能”的觀點,從生理學的角度揭示了美術教育在促進大腦機能方面所具有的獨特功能。 思維研究的焦點應該是革新和創造。犯這些研究成果幫助我們從生理學層而理解視覺認知特點和規律以及創新思維的產生過程,為美術教育與創造力的相關性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哈佛大學的“零點項目”(Project Zero)是美術教育與創造力的相關性研究中最具代表性的研究項目。加德納和他的同事們通過觀察)兒童參與一系列美術活動時的行為表現,發現探究兒童關術的關鍵在于理解兒童全面發展的總模式。一些學者將美術的發展描繪為“U形曲線”圖式。U形的前部分指學前兒童身上的高度創造力;槽型部分為想象力匱乏時期;最后又重新升起的曲線代表了一個全新的、更高層次的美術成就(至少某些青少年身上有此表現)。雖然加德納認為兒童與成年人的藝術創造力之間有著明顯的區別,但所有兒童和成年人天才藝術家之間也存在共性,那就是他們都享受不斷探索帶來的快樂,不畏他人的種種看法。此外,對于兩者而言,美術媒介提供的是應對各種重大意義和情感的方式,是一些難以言表、無法通過普通語言交流得來的方法。 齊默曼( Zimmerman)等研究者通過對美術資優生的研究,發現其藝術進展與美術教師的指導具有密切的相關性,從而得出這樣的結論:創意的藝術發展,不是發育成熟后自然而然的結果,而是通過學習獲得的復雜能力,深受文化及教育機會的影響。美術教師的角色、美術教師對學生視覺認知能力發展的影響,絕對不能輕視。發現問題、解訣問題的技巧是可以教導的,‘富有創意地進行思考以找出新的解訣問題渠道的能力也是可以培養的。 英國創意集團主席約翰·霍金斯(John Howkins)指出“在某些圈子里,創意被認為藝術家獨享的特權,其實,這種想法是不對的。創意是一種普遍的智能,你可以從孩子們身上發現,我們也都人人擁有。”事實的確如此,多項研究證明,人人都具有創意能力,視覺認知能力的提高與創造力的發展是并駕齊驅的。學生通過美術學習,在提高視覺認知能力的同時,發揮創意并根據自己的創意選擇相應的美術語言、美術表現手段和方式加以表達,促進自身創造力的不斷發展。 四、培養創意人才的有效途徑 20世紀90年代,學校美術教育被認為具有提供燃料,點燃心靈,激發愿望,并照亮所有的生命,幫助我們認識內在自我和周圍世界的作用。進入21世紀之后,隨著創意產業的興起,創意人才成為21世紀社會急需的人力資源,美術教育與就業之間產生了高度的相關性,原先關術教育游離于就業之外的現象己大為改觀,美術教育開始承擔對國家做出獨特貢獻的重任。 英國是最早提出“創意產業”的國家。1998年英國政府出臺了筷國創意產業路徑文件》,明確提出了“創意產業”( Creative Industries)的概念,并積極采取措施以推動創意產業的發展。同年,英國創意產業特別工作組在《英國創意產業路徑文件》中首次對“創意產業”進行了定義:創意產業是“源于個人創造力與技能及才華、通過知識產權的生成和取用、具有創造財富并增加就業潛力的產業”。創意產業包括13個核心門類:廣告、建筑、藝術和文物交易、工藝品、設計、時裝設計、電影、互動休閑軟件、音樂、表演藝術、出版、軟件和以及電視廣播等。創意產業的3個外延領域是旅游、博物館和美術館、遺產和體育。 如今,英國的創意產業己超過金融業,躍升為一個具有強勁上升趨勢的新型經濟增長點,幫助英國實現了從“保守紳士”到“創意先鋒”的成功轉型。英國創意產業的顯著成效為許多力求發展文化產業的國家樹立了一個典范。美國、法國、丹麥、芬蘭、瑞典、澳大利亞、新加坡、日本、韓國等國紛紛發展創意產業,并均取得了顯著成效。發展創意產業己成為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新潮流和眾多國家的戰略選擇。 綜觀各國創意產業發展的歷程,可以發現推動創意產業發展的因素有很多,但成功的關鍵就在于是否擁有一支創意人才的隊伍。近年來,我國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城市相繼建立起創意園區,但由于缺乏創意人才,因此造成了“有園區,但缺乏創意“有文化產業,卻難見文化創意產業”的現象,嚴重阻礙了創意產業的健康發展。 由于創意產業中大部分門類與美術有關,因此培養具備美術素養的創意人才的教育任務迫在眉睫。其途徑主要有兩條:一是通過專業美術院校培養;二是通過學校美術教育培養。而通過第二條途徑不僅有利于未來創意人才的培養,還有益于未來創意產業消費者的培養,從而為促進文化產業的繁榮打下堅實的基礎。我們認為,以創意為本的美術教育是培養創意勞動力、創意人才和創意階層的有效途徑,是一把開啟未來之門的金鑰匙。因此,在學校美術教育的環境中,美術教師應該注重激發學生的創意,加強表達創意方法的指導,真正達到提高學生創造能力的目標。 五、學校美術教育缺乏創意 “教育是創意經濟中最為重要的要素。……然而,當我們提教育時,我們必須非常謹慎關注其寓意。只有在能夠幫助人們學習的時候,教育才會有用。……一個僅僅提供單向的、傳遞事實現象的教育體制對培養創造力毫無益處,我們需要的是一個倡導交流、對話和思考的教育體制。”在此,霍金斯一針見血地指出了指令性教育的弊端。目前,在我國學校美術教育中也存在著類似的現象,嚴重影響了學生創意的發揮,阻礙了創造能力的發展。 具體而言,缺乏創意的學校美術教育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第一,學生缺乏想象與創作的空間和時間。 許多中小學美術教師為每一堂只有35 - 45分鐘的美術課制訂三維目標,既要讓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能,又要引導學生體驗過程和方法以培養創造能力,還要激發學生的各種情感。為此,他們設計了諸多教學環節,而分配到每一環節的時間只有幾分鐘,學生根本無法充分展開思維活動,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僅僅停留在表面,怎能產生創意呢?學生缺乏足夠的練習或創作的時間,又怎能在掌握美術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基礎上充分表達自己的創意呢? 第二,美術教學示范和評價缺乏針對性和有效性。 一方面,部分美術教師難以把握技法示范與創造能力的關系,阻礙了學生創新思維和創造能力的發揮,學生往往模仿范例進行描繪或制作,作品與教師的示范或教師所提供的范例雷同。另一方面,許多美術教師僅僅注重對學生作品的題材、構圖和色彩進行評價,而忽視對學生作品中創意部分的分析與評價,學生的創意得不到及時的肯定或鼓勵,抑制了創新思維與創造能力的發展。 第三,尚未充分利用創意園區的資源。 2008年11月至2009年1月,我們以上海市、江蘇省和浙江省的青少年為對象開展了青少年對文化創意產業的認知與關術學習情況的問卷調查》,其結果顯示,去過創意園區的學生人數很少。而以三地美術教師為對象開展的《美術教師對文化創意產業的認知及其教學情況的問卷調查》的結果表明,約占調查總人數30%比例的美術教師很少或幾乎不去博物館、美術館或參觀藝術展覽,而占調查總人數70 %以上比例的美術教師尚未參觀過創意園區或創意市集。雖然學生和美術教師均對創意產業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和認識,但了解和認識的程度都比較低。這顯然對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培養創意人才是不利的。 究其根源,其關鍵在于美術教師尚未真正理解學校美術教育對個體和社會的獨特貢獻。《青少年對文化創意產業認知與美術教學的問卷調查》和《中小學美術教師對文化創意產業認知及其美術教學的問卷調查》的結果顯示,青少年普遍認為美術學習對現在和未來的發展有幫助,因為通過美術學習可以提高“繪畫能力”、“創造能力”和“動手能力”等,但美術教師所認同的教學目標卻并沒有集中在這幾方面。特別值得指出的是,與青少年普遍持有創意具有“改變生活”的作用的認識相比,大部分美術教師并沒有認識到創意具有這一方面的作用,由此可見美術教師對“創意”作用的認識低于青少年的認識程度。 另一方面,美術教師自身缺乏創意也是造成上述問題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實,美術創作需要“創意”,美術教學同樣需要“創意”。在產生“創意”的過程中,人們發現問題并圍繞問題積極主動地開動腦筋,進行探究,并通過這樣的過程親身體驗產生“創意”方法。而部分美術教師卻很少充分展開思維活動以產生“創意”。試想一位不知如何產生“創意”的美術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又怎能激發起學生的創意呢?當然,我們不能僅僅追究美術教師單方面的原因,在這一問題的背后所暴露的則是師范院校美術教育課程(職前)的問題與美術教師培訓(職后)的問題。 六、構建面向21世紀創造力的學校美術教育 “地平線上己經出現了我們無法想象或理解的思想、發現和事件。雖然將是未知的并且是以前沒有過的,但我們可以開始看到并追蹤其輪廓,并開始準備第一份藍圖。”如今,創意勞動力、創意人才和創意階層己成為社會急需的人力資源。與其他階層的人才相比,創意階層的人才特征表現在兩方面:第一,具備某些方面的藝術技能;第二,具有創意思維和創造能力。 根據21世紀創意人才需求的標準,針對學校美術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在此,提出開展以“構建而向21世紀的創造力”為目標的學校美術教育的建議: (一)勇于迎接新世紀的挑戰 在第32屆InSEA國際美術教育學會世界大會上,大會主席日本學者福本謹一指出:“為提高各國的國際競爭力,培養創造性、提高文化水平是必不可少的。以這一認識為基礎,重視美術教育中創造性的開發與產業的關聯,美術教育承擔著作為國策的基礎教育的一翼的任務,這己成為世界的潮流。”因此,美術教育工作者應勇于迎接挑戰,提高對學校美術教育在創造力培養方而具有獨特價值的認識,凸顯培養學生具備而向21世紀的創造力的教育目標。 教師是改革的中心。“雖然富有創造性的教育改革的設想來自許多方面,但是,只有教師才能提供來自于教室本身的深刻的、有直接經驗的洞察力。他們還能為改革提供別人所不能提供的知識,這些知識涉及學生、教學技巧和學校文化。”通過美術教師教育課程,幫助關術教師真正認識到學校美術教育對青少年現在生活和未來發展所起的作用,即創造力是時代的需求,也是國家和個人成功的關鍵,而美術教育正是激發創意、提高創造力的有效途徑。在提高認識的基礎上,引導美術教師勇于超越自我,迎接挑戰,學會針對所面臨的問題開展專題教學研究的方法,提高開展以激發創意、培養創造力為重點的美術教學活動的能力,在發展學生創造力的同時促進自身專業化的持續發展。 (二)主動進行跨領域思考與學習 《創新美國》中指出:“每一點創新都包含多學科的知識。它來自不同學科領域的交義學習。”創新的途徑之一是“增強新的學科和方法。創新的本質在于多學科的交匯處會出現創新,并在基礎知識轉換時期,創新會在全新的領域、新的課程結構和知識的新結構形式中出現。” 我們要融入創新,而不僅僅是“進行創新”。在創意產業迅速發展的背景下,增設與創意產業相關的系列課程,通過現行中小學關術課程中“綜合·探索”學習領域的教學,引導學生以多元的、網狀的思考模式改變以往單一的、線性的思考模式,理解美術與更廣闊的領域中思維和行為之間的互相聯系,學會跨領域思考與學習的方法,并逐步樹立起為發展我國的創意產業、建設創新型國家作貢獻的志向。 (三)積極開展新媒體藝術的教學活動 20世紀90年代以來迅速發展的新媒體藝術,是藝術與科學的交匯處出現的富有創新性和挑戰性的藝術。新媒體藝術作品打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其互動性、參與性使“人人都是藝術家”的理想真正得以實現,并從各個方面深刻地影響著觀者。與以往藝術家單獨完成一件作品的創作過程不同,新媒體藝術作品的創作通常由一個團隊集體完成,凸顯“團體天賦”的特征。 近年來,筆者主持華東師范大學“基于新課程改革的教育實習指導研究”項目,以大學教師、師范生與教育實習基地學校教師組成研究團隊,以新媒體藝術作為教育實習的內容,探討如何指導師范生根據教育實習基地學校的特點融入新媒體藝術開展美術教學活動的途徑及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研究證明,開展新媒體藝術的教學活動,有利于學生了解藝術與科學的有機聯系,拓展想象的空間,激發探索未知領域的欲望,靈活運用各學科的知識設計跨學科活動的方案,發展綜合解訣問題的能力,培養團隊合作的精神。今后,在北京、上海、廣州等都市的中小學美術課程中應陸續導入新媒體藝術,積極開展教學實踐活動,總結經驗后在全國范圍內推廣。 (四)加強教育環境與公共空間的聯系 澳大利亞學者格里爾遜·伊麗莎白(Grierson Elizabeth)指出:革新是美術與產業之間的橋梁,應將美術作為在公共領域中進行革新實踐的力量。教育環境與公共空間相聯系的實際案例證明了創造性、設計、技術革新的有效性。在構建與將來有關的文化足跡的過程中,為促進與美術、教育和文化遺產相關的產業振興,有道德地配列創造性和技術革新的模型,這才是今日追求的焦點。 如今,在北京、上海、廣州、杭州、深圳等都市中有許多創意園區。這些園區中設置著許多美術作品,還設有畫家、雕塑家、新媒體藝術家和設計師、工藝師、建筑師的工作室。這些都是學校美術課程的資源,而有些園區就在中小學校或學生的住宅附近。美術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些美術課程資源,在課堂教學中介紹當地的創意園區及參觀方法,組織或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走進創意園區,觀賞美術作品,與藝術家對話,調查創意產業的現狀,探究其發展的趨勢。 (五)不斷開拓新的研究領域 “真正的發現之旅,不在于是否找到新大陸,而在于能否以新的眼光去觀察。”在開展《文化創意產業與當代學校美術教育的研究》的過程中,我們將不斷進行反思,針對新出現的問題,尋求新的解訣途徑及方法,提供在我國各地學校美術教育中可供推廣的培養創意人才的多種途徑和具體方法,并提出學校美術課程與創意產業相結合的進一步發展方向,另一方面,我們將通過多種途徑,如通過互聯網、參加國際美術教育學會、邀請各國美術教師和美術教育學者來訪等渠道,進行國際比較、分析和研究,開闊視野,促進美術教育創新,真正達到以美術教育構建而向21世紀創造力的目標。 七、結語 我們未來的社會、未來的城市是多維的,人、建筑會和植物一樣自由地伸展、自由成長和自由地交往。過去那種固定的關系、直線化和平而化的表達方式、思維習慣和建筑空間都將受到巨大的沖擊。 在充滿挑戰和變革的21世紀,培養創意人才,形成創意階層己成為許多國家創新教育的重要戰略目標,這正是學校美術教育發展的絕好時機。通過優質的美術教育活動,我們鼓勵每一位孩子開發和利用自身的大腦,在成長的每一個階段都為他們提供發展創新性潛能的機會和途徑,促使他們成為創意人才,以此構建而向21世紀的創造力,為我國的社會經濟和文化發展作出杰出貢獻。這正是學校美術教育的獨特價值之所在,也是21世紀學校美術教育的燦爛前景。 原載于《藝術百家》2010年第3期 整理/李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