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華:徐冰的藝術世界——過去與未來在恍然一逝的過去十五年中,徐冰儼然已從一位中國藝術家成長為一位享有國際聲譽的藝術大師,你可能曾經不了解他,但一旦清楚他的藝術歷程后,你就會覺得看似云霧中縹緲的一切,其實在他藝術生命的初探中已暗合了這種趨勢! 徐冰是重慶人,早年隨著“上山下鄉”理想主義式革命浪潮的噴發,他在1974年高中畢業后就去了山區農村插隊。1976年開使發表作品和參加畫展,1977年便考入中央美術學院版畫系,當時的中央美院典型是一個培養年輕藝術才俊的殿堂,而當徐冰在這里就讀時,插隊時的那種無名壓抑感,在藝術自由的渲染下,創作沖動被熱烈地激發出來。他的第一張素描作品是“米開朗基羅的大衛”,線條的簡單律動中帶有巨大力量感。但徐冰并沒有滿足于此,之后的裝置作品“熊貓動物園”的表現手法和概念模式與他的素描則完全不同,它們都只是徐冰藝術表達“同歸”下兩個不同的“殊途”載體而已,這兩件作品也是將他推上國際藝術精英地位旅途中的重要一站,將兩者的(早期的素描融入裝置狀態)合二為一可以看,徐冰對待作品的后期審美表達已經有著非常高的要求。 同年,徐冰開始創作版畫《碎玉集》,這套主題版畫共有150幅左右,是徐冰早期的代表作品。這組作品表達了他離開農村,進入美術圈之后,對過去那一段純樸平淡的鄉村生活的留戀之情。這套小版畫出現在文革結束期,由于它與文革“假、大、空”美術形成鮮明的對比,從而對中國版畫界,特別是版畫學生曾產生過重要影響。 時間的車輪依然向前,徐冰也在時間的流水中不斷汲取新的藝術養分。1981年畢業后徐冰開始留院任教,同時也開始獲得一個進行公共藝術表達的舞臺,學校也給予徐冰的種種努力以肯定,在1987年他給獲得了中央美術學院授予的碩士學位。是激勵也是動力,同年他開始創作 “析世鑒天書”并在88年中國美術館的“徐冰版畫展”上進行首次展出,其中整個藝術內容的表達方式出現了完全不同于以前的途徑,炫麗、龐大、富有意味性,引起了國內外文化界的廣泛關注,為此,還出現了關于畫面內容的后續討論,可以說,在不自覺中,徐冰開始了一種更為自由和富有“侵略性”的藝術傾訴。 在1989年的中國的藝術界出現了一件轟動的新聞,那就是“89中國現代藝術展”的開幕,整個展覽是由高名潞等人主持,展品包括星星畫會的珍貴展品、傷痕繪畫的代表作、八五新潮美術運動時期各地藝術群體中有代表意義的作品,當然徐冰也積極參與其中。正如高名潞所說:“當時北京的藝術氛圍不是很活躍,因為比較依附體制,反而是一片蒼白。中央美院一開始沒有什么人,因為他們是學院化的,個人搞的不多,直到后來徐冰出現。” 90年代初,在國內藝術界已相當成功的徐冰接受了美國威斯康新大學邀請,作為榮譽藝術家開始移居美國。一開始他住在威斯康星州的麥迪遜,一年后,轉去了南達科他州,在徐冰看來:“這是因為美國中部有版畫的傳統,也是我所愿望的,我可以在此更能獲得所希冀的藝術自由狀態。“在那里徐冰學了一段時間的西方羊皮書制作,包括手工做紙、排字、西方藝術裝訂等。此后的藝術創作不僅在技法上,藝術思想上的無名狀態也都大受這一時期經歷的影響。在徐冰自然而然的藝術慣性中,他開始嘗試融入異域特性的藝術表達。這便出現了在徐冰的藝術創作生涯中具有重大影響的《天書》,這副作品完成于1991年,整體裝置由幾百冊大書和古代經卷式卷軸以及被放大的書頁鋪天蓋地而成。但這些書物所構成的“文字空間”包括藝術家本人在內是沒有人可以讀懂的。這些成千上萬的“文字”看上去酷似真的漢字,卻實為藝術家制造的“偽漢字”。它們是由藝術家手工刻制的四千多個活字版編排印刷而成。極為考究的制作工序,使人們難以相信這些精美的“典籍”居然讀不出任何內容。即吸引又阻截著人們的閱讀欲望。藝術家希望通過這件作品向人們提示一種對文化的警覺。由此,徐冰打開了藝術表達的另一缺口,并憑借著此等努力,徐冰獲得了國內的和國際上的巨大殊榮。 1993 年3 月,徐冰去紐約“朝圣”,作為一個藝術的萬花筒之地,徐冰卻沒有在紐約呆下來,可能是紐約的整體風格并不符合徐冰的藝術思路,第二周,他就回到了麥迪遜,朋友都笑他這是農村包圍城市。獲得了新的感悟,也有了新的創作素材的源泉,也是從這一時期開始,他的作品便頻繁出現在各大國際展覽會上,開始了其作為國際知名藝術家的星光大道。即使他仍舊來回于北京和紐約之間,但徐冰還是選擇美國作為他的創作基地。 緊接著徐冰的作品《天書》、《新英文書法入門》、《熊貓動物園》在1998年同時在紐約展出,并獲得了巨大成功;1999年他獲得美國文化界最高獎:麥克•阿瑟獎(MAC ARTHUR AWARD),同時作品入選“世紀當代藝術回顧展”(德國路德維希博物館和波恩美術館),“國際觀念藝術展”(紐約皇后美術館)。 除此美國之外、徐冰嘗試在更大的世界范圍內向人們展示他藝術的獨特性。西班牙米羅基金會美術館、捷克國家博物館等重要藝術機構也都留下了徐冰獨特的藝術氣息,而作用都是相互的,世界范圍內也越來越開始認可徐冰的藝術,并有可能作為一種獨立的文化現象來進行研究。 2000年,徐冰的作品分別在“徐冰回顧展”(布拉格國家博物館),和“悉尼雙年展”出現。2001年參展“閱讀風景”(北卡羅萊那美術館),“徐冰及他的版畫”(波特—當代藝術機構),“文字游戲:徐冰的藝術”(沙可藝廊),“徐冰的藝術”(華盛頓大學出版社),“亞洲文化藝術協會在哪里?”(美國紐約亞洲文化藝術協會),其他的一些聯展行活動更是源源不斷。在異域文化激烈的接觸與碰撞中,受寵不驚是徐冰的一貫風格,而藝術卻顯得越發成熟,也更顯有震撼的表現力。我們或許可以定義為“在藝術中思想,在思想中藝術”。 2004年,徐冰創作了另一組極富爭議的作品《何處惹塵埃?》。他將在9•11事件中收集到的灰塵吹到展覽中,經過24小時的落定,在展廳地面上由灰塵顯示出兩行中國七世紀禪師六祖慧能的詩:“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展廳入口處墻面上有一組照片,敘述了作者如何將這些粉塵從紐約帶到威爾士的過程。展廳像被霜一樣均勻且薄的灰白色粉塵覆蓋,有寧靜、肅穆之美。但給人一種很深的刺痛和緊張脆弱之感,哪怕一陣輕風現狀都會隨之被改變。但畢竟,9•11中死了那么多人,到現在,美國倒成了一個相對不安全的地方,這種位置的改變,具有極強的象征性。 學術方面,徐冰對當代藝術的發展方向和歷史使命也提出了敏銳見解。出版有:1996年《中國20世紀的藝術和藝術家》;1997年美國藝術史教科書《藝術的過去和現在》(Harry N Abrams 出版);《牛津藝術史“中國藝術”》(牛津大學出版);《中國藝術及文化史》(Prentice Hall 出版)。在后現代的語境解讀中,藝術延伸似乎有了另一種可能,也為文化邊緣化提供了新的方法論。 藝術的神話正被徐冰一一的解釋開來,進入新世紀,徐冰的藝術之路依然忙碌,但更多的是,徐冰所構筑的藝術世界仍舊廣大,更多的榮譽開始接踵而至。2003年徐冰獲“福岡亞洲文化獎”(Fukuoka Asian Culture Prize),接著分別在05年和06年獲“紐約?青年之友講“(The Youth Friends Award, NYC)和“南部的圖形會終身成就獎”(Southern Graphics Council Lifetime Achievement Award)。 面對新的世界多元化的困境,并有感而發,2007 徐冰以中國書法為基本元素的平面作品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展出,新作《地書》以新媒體互動方式在紐約MoMa展出。由于“對文字, 語言和書籍溶智的使用,對版畫與當代藝術這兩個領域間的對話和溝通所產生的巨大影響”全美版畫家協會授予徐冰“版畫藝術終身成就獎”。同在2007年,徐冰也被提名為中央美術學院副院長候選人,在當局看來,徐冰在藝術的影響上已到達一定相當高度,從中國走出去,再到中國來,圓圈式的發展形質賦予了徐冰新的藝術使命,在另一方面也證明了徐冰在當代藝術語境中無可爭議的地位。 “一切為有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是看過徐冰作品之后的第一反應,當代藝術如禪語,只能意會不可言傳,徐冰堅持,當代藝術作品應有良好的原創性,并能體現這個時代特色。這是他的鮮明特色。 最后,“看過他的作品,了解過他的人,應該愈發明白他為何能夠成為享譽世界的當代藝術家(楊瀾語)。”藝術之路依然荊棘滿步,我們堅信徐冰和徐冰類的藝術也依舊在不斷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