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長安、姜文超:設計教育須重新設定核心范疇縱觀我國高等學校設計教育發展歷史,工業設計專業幾乎全部脫胎于應用造型藝術學科,并已形成相對完整的教學體系。隨著技術進步和社會發展,工業設計學科與工程技術學、經濟學、社會學、心理學以及文化學等多個學科的交叉和關聯日益密切。這種變化必然要求對該學科的核心范疇和概念進行重新確定。 日前,在燕山大學舉行的“2012年全國高等學校工業設計教育研討會及國際學術論壇”上,有專家提出,未來3~5年是中國乃至世界設計教育改革的窗口期,工業設計教育一線的專家學者深感責任重大。面對傳統造型學科體系下的設計教育教學現狀,應逐步樹立起全新的設計教育理念,通過吸引設計與制造企業的全面參與,重構設計教育教學體系特別是課程體系,實現設計教育與設計應用、設計創新與技術創新的融合,探索工業設計人才培養模新式。 問題:基礎理論、支撐學科不清楚 “設計學作為一個一級學科,必須要有完善的學科體系,要有設計學自己的目標、結構、關系。”在講演中,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柳冠中這樣說。 柳冠中表示,設計學當前最大的問題是基礎理論不清楚,基礎支撐學科不清楚。“設計是生活方式的創新,強調創造一種新的、合理的、和諧的生活方式。”他說,設計是協調人類需求、發展與生存環境條件限制之間的關系,它研究“事”與“情”的道理。其中,“事”是人與物關系的中介點,不同的人或同一個人在不同環境、時間和條件下,即使目的相同,其所需要的工具、產品,乃至造型、材料、構造等也不相同。所以,把“事”弄清楚了,“物”就浮出水面了。 “"實事求是"是事理學的精髓。設計重在"事"的研究,從實現目的的"外部因素"入手,就自然會對"物"的概念有了定位。設計的結果是"物",但出發點是"事"。"超以象外,得其圜中"就是這個道理。”柳冠中說。 工作:提升教師業務水平 “推動工業設計教育教學改革,積極引進設計與制造企業界人士的全面參與,進行工業設計專業課程體系改革,探索建立具有本校特色的教育體系和人才培養模式。”在談到工業設計教育發展時,燕山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院長滕國生表示,應加強學校的工業設計學科建設,完善從專科到本科再到碩士研究生直至博士研究生的人才培養層次。加大對工業設計專業教學的支持力度,加強教學、科研、實驗和實踐的軟硬件建設,為工業設計教育教學改革提供堅實的平臺。 滕國生建議設立工業設計人才培養互動機制。他呼吁各級政府一方面設立工業設計創新基金、開展優秀工業設計獎評獎、舉辦工業設計展覽和比賽,建立工業設計園區和工業設計中心,以調動高校工業設計專業實踐教學的積極性。另一方面,支持有條件的高校領辦符合當地工業發展需要特色鮮明的工業設計中心,鼓勵高校積極承擔工業設計一線人員的培訓任務。 “加強工業設計師資隊伍建設,提升專業教師的業務水平是工業設計教育發展的重要工作。”滕國生認為,應積極引進優秀工業設計人才,歡迎海外優秀工業設計人才回國(來華)從事工業設計研究教學工作。選送優秀工業設計專業教師到國內外著名高校或設計機構深造,學習借鑒先進的工業設計及設計教育經驗。鼓勵工業設計專業教師到企業掛職鍛煉,聘用有實踐經驗的工業設計人員進高校任教。 變革:探索新的設計范式 當前,無線互聯網、物聯網和云計算極大地改變了世界設計的發展。與此同時,全球化、可持續發展和企業及設計師個人的社會責任感已成為了設計發展的社會條件。面對這種巨變,湖南大學設計學院院長何人可主張:設計和設計教育必須作出深刻變革。 何人可說,我們將移動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視為21世紀設計的技術基礎,將全球化與本土化、企業與個人的社會責任視為21世紀設計的社會條件。在此條件下,設計的核心也發生了變化。這個變化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即系統的解決方案、跨學科的綜合設計、可持續設計、以人為中心的設計,以及全球化視野與本土化行動相結合。 “因此,工業設計說到底就是創新設計。從工業設計到創新設計,就是要探索一種集服務模式設計、商業模式設計、交互界面設計和產品平臺設計為一體的綜合性創新設計范式。”何人可認為,新的設計模式可以總結為:從造型設計轉向服務與體驗設計;從視覺設計轉向交互、過程設計;從面向個體的設計轉向面向群體的社會化設計;從面向產品的設計轉向面向商業模式、計算技術的設計。 下一篇設計思維:一個有用的神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