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歷史與現實的特殊原因,中國建筑與室內設計人才,尤其是優秀設計人才缺乏,設計人才的成長速度,與我國快速的城市化進程、人們的居家生活產生的需求不成比例。而設計教育,成為彌合這種矛盾的主要途徑。
美是藝術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教育應該追求的最高境界,而設計教育究其本質也是美的教育。一所能夠提供良好美學教育的大學,本身也應該是美的。大學之美,應有精神之美,能為學子提供“獨立、自由、質疑、批判”的精神源泉;大學也當具備形態之美,環境、建筑、陳設,無一不可成為教育的美學資源。
在設計教育領域,教育與社會需求的現狀如何?教育應該提供什么樣的精神資源?如何提高中國設計教育的水平?

主持人: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嘉賓、設計界的各位朋友們,大家下午好!
歡迎大家來到由鳳凰家居主辦的主題沙龍活動,相聚在這個百年嶺南書院共同探討“中國設計教育的形與神”,我是主持人蔣玉珍。
中國設計已經有30多年的發展歷史,我們很欣喜地看到它的進步,但同時也出現不少的矛盾,社會對設計的要求越來越高,中國的設計人才能否滿足社會的需求呢?這是一個需要探討的問題。那么,目前的設計教育與社會需求現狀如何?怎樣提高中國設計的水平?今天我們非常榮幸邀請到建筑與室內設計界的精英及教育界的名師與我們共同探討這些問題。
首先,請容許我為大家隆重介紹今天光臨沙龍活動的各位領導和嘉賓,他們分別是:
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院院長趙紅紅教授
廣州美術學院建筑與環境藝術設計學院院長沈康教授
廣州集美組室內設計工程有限公司總經理、創意總監林學明先生
廣東星藝裝飾集團創始人、江西美術專修學院總督學余靜贛先生
廣州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副院長 吳宗敏教授
今天我們的活動主題是“中國設計教育的形與神”,任何事物都包括了形與神兩個部分,“形”為形式、形態,“神”則已上升到精神與思想層面。我們的教育可以在建筑形態上做改變,在教學方式方面上做改變,同時更需要的是賦予學生精神資源。我們今天非常容幸邀請到來自建筑和設計學院的院長以及業界精英跟我們一起探討出一套新的道路,希望今天迸發的思想觀點能對我們行業有所幫助。
我們的第一個議題是現實與理想的距離。前段時間,我跟一個香港設計師做采訪,他說的一句話讓我特別有感觸,他在內地的團隊基本上不作創意設計,只負責畫圖以及業務管理。這是否說明我們的整體設計水平有待提升。
國內外設計差距會縮短 但難量化
首先我想問一下集美組總經理、創意總監林學明老師,您從事設計行業已經很多年了,甚至被譽為廣州室內設計界的奠基人與創始人,您認為現在的設計師群體處于一個什么樣的現狀?
廣州集美組室內設計工程有限公司總經理、創意總監 林學明先生
林學明:通過國家這幾十年的進步和發展,中國的設計師有了非常可喜的進步。隨著社會經濟和設計界不斷的發展推進,中國設計和國外設計的距離應該會越來越短的。
主持人:我們與國外設計師的差距主要表現在哪里?
林學明:這個差距很難具體的量化。西方設計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現代設計理念及現代主義設計應用也發展了一兩百年,而我們僅僅有30年,所以距離肯定是有的,但是很難量化。
社會需求:創意與適合企業發展
主持人:非常感謝林老師,接下來我想問下沈康老師,您是廣美建筑與環藝設計學院的院長,您認為社會對設計人才的要求是怎樣的?
沈康:我們是輸出單位,但我認為我也可以回答一下。設計單位對設計師需求量特別大,廣美每年都有畢業展,今年大概有50萬人來看,除了個人外,還有單位和企業來跟學生們接觸。
如果講企業對人才的要求,我覺得主要有兩點:一是創意的要求,二是要適應企業本身發展規律要求。所以我們除了加強創意培養之外,在畢業班還會設有職業方面的課程。
我覺得設計企業也要給剛剛畢業的學生一個比較寬松的環境,在他們成長時期允許犯一些錯誤,讓他更快地成為一個優秀的、成熟的設計師。
設計教育問題:動手能力與視野
主持人:剛才沈老師說到除了專業技能的培養以外,我們還需要一些職業方面的培養,而企業更需給學生過渡時間和成長空間。我想問下余工,你是裝修設計行業的專家,星藝集團旗下也有很多設計師,你認為學院培養出來的學生能滿足你的用人需求嗎?
廣東星藝裝飾集團創始人、江西美術專修學院總督學 余靜贛先生
余靜贛:我幾乎經歷了中國30年的設計“年齡”,以前缺設計師,現在設計師很多,但缺好的設計師,這可能得從學校找根源。2003年我離開星藝集團開始辦教育,也是希望從根源上解決問題。
我想現在的教育主要存在兩個方面的問題:
一是社會上需要動手能力比較強的設計師,可以談客戶,可以管理,可以下工地,但現在的學生在這些方面都比較缺乏。
二是見世面比較少,他們從書本中獲取知識,畢業后企業恨不得他們馬上做事情,所以現在的學生缺乏見世面的時間。另外,設計師的生存環境比較困難,我們甚至沒能力把老設計師送到國外看看。
優秀設計人才少 與教育機制有關
主持人:余工希望中國設計教育可以培養出更多的人才,跟社會結合得更好。下面我想問一下趙紅紅老師,您認為國內的設計教育現狀如何?我們目前的培養制度能迎合社會需求嗎?
趙紅紅:我做建筑設計教育已經有三十年,我比較清楚我們的建筑設計問題在哪,與國外的差距在哪。
中國剛剛有50%的城市化進程,但未來需要達到75%,中國建筑總量是全球總量的1/2,也就是說,我們的建筑設計還有20多年的黃金時期,未來對建筑設計、室內設計和景觀設計的人才需求很大。
但就目前的培養制度來說,優勢設計師的比率不足5%,鳳毛麟角。企業需要大量應用性強,對現場工地很熟悉的人才,但這也是我們教育所缺失的,老師自身實踐不多,所以學生只會畫很漂亮的圖,實踐能力不足。而國外都是請社會上的建筑師和設計師來上課,所以學生畢業以后上手比較快,適應期也比較短。
主持人:老師實踐不多,是導致國內設計師優秀率很低的原因。除了之外,還有其他方面的原因嗎?
趙紅紅:目前全國244所大學設有建筑設計專業,但只有35所能通過國際通行認證標準的評估,我們培養人才的要求是“低通過”,即最差的學生是否達到建筑師的要求。而美國的常青藤大學著重培養最優秀的人才,他們淘汰率很高,可能最后只剩下30%的人能順利畢業,但這些人的的創意和想法能夠推動整個建筑領域的發展。所以,體制不一樣,國內是嚴進寬出,而國外是寬進嚴出,兩者的培養目標不一樣。
余工所辦的私立學校可辦一兩個班,但國立學校在目前的體制下還不行。
設計金線——思考力、社會閱歷、責任感
主持人:經過與幾位老師的對話,我們發現社會需求和教育之間存在一個“溝”,目前還難以跨越,所以設計人才稍微跟不上社會的需求。今天我們相聚這里就是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我們希望中國的設計可以有更多更優秀的人才。
有一個詞叫“金線”,它是出自馮唐的詩,它是一個標準,對外行人而言是若隱若現,但內行人一看就明白。請問林學明老師,你認為普通設計師、優秀設計師和卓越設計師的差別在哪?
林學明:我們談教育時往往忽略社會背景及設計師的閱歷。掌握一門設計的方法并不難,但作為優秀設計師必須要有豐富的社會閱歷、高尚的品質和社會責任感,這是非常重要的。
中國在短時間之內發展很快,我們沒有經歷過歐洲現代主義設計的過程,所以現在的設計師對功能及社會沒有嚴謹的思考,甚至有一些“爆發戶”的思想,他們不愿意扎實做工作,而往往想著如何迅速表現自己,我認為這樣對社會傷害很大。
關于主持人說的優秀和卓越的問題,我判斷的方法就是對社會的負責的多少。
主持人:你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過獨立思考能力很重要,這是否會成為優秀設計師的一條“金線”?
林學明:獨立思考能力是必須的,但這也是不足夠的,優秀設計師還需要有良好的溝通能力,傳達你的思想,說服別人接受你的創意。當然還有一點也很重要,就是要有好運氣,否則機遇走過也無法成功,只能算是一個綜合性人才。
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院院長 趙紅紅教授
趙紅紅:設計師分了幾類,教學過程中我發現100人中大概有3—5個尖子,1/3優秀,工作后溝通、設計都做得很好,1/3可勝任,還有1/3需淘汰。天才需要有天分,不需要培養,而優秀設計師必須有思想,模仿別人作品的只能算是三流人才。另外,數學家可以在20多歲成名,但建筑師必須積累, 沒有好作品無法成為優秀的設計師。
設計需有哲學思想指導
主持人:謝謝兩位老師的精彩發言。關于這個問題,我想聽聽余工的看法,您認為這個“標準”是怎樣的?
余靜贛:我認為這個標準分不同的人群,在我們公司來說,優秀的設計師就是客戶滿意,能夠掙錢,這是一個企業最低的要求。對我個人而言,優秀的設計師應該有責任心,對設計有利,設計出的案例能影響社會體驗,這樣的設計師就非常棒!
回到教育問題上,新一代年輕人設計時都會思考,而且思考得很激烈,但是他們缺乏哲學的指導。我們的設計教育中很少設有哲學課程,這也導致我們的學生對人性理解不足。
中國有沒有優秀的設計師?有的,有天才型的,通過名師的指導就能開竅,但功利的社會難以產生優秀的設計師。
主持人:余工談到哲學對設計的幫助,他本人也特別喜歡哲學的。余工,您認為通過哲學這門課程可以讓我們的設計師跟能理解人性,更理解生活方式從而提高設計的水平嗎?
余靜贛:我認為是這樣的,一個民族缺少哲學的指導,就相當于一個漂亮的廟宇缺少神靈。如果設計界缺乏哲學的指導,也很難有大師級的人才。據我了解,很多優秀設計都是哲學畢業的。

設計教育的結果不僅為設計師
主持人:余工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解讀這個問題,大師級人才除了天分,還需要有哲學的指導。從剛才幾位老師的談話中,我們了解到要成為優秀的設計師,除了基本的技能之外,還要從思想層面上有一個提升,我們總結為“技”與“藝”,沈老師如何看待這兩者的關系?
沈康:我想用俄羅斯詩人說的一句話,原話我忘了,意思大概是一個優秀的詩人需要對生活有深邃的洞察力,那么將它套到設計師上,則需對生活、環境、人生及自己有一定的理解,所以洞察力是非常重要的。但洞察力不是想有就有,需要對思想、觀念和哲學等方面足夠敏銳且有足夠的理解才行。第二個就是是否有足夠的技巧把這種思想用設計語言表達出來。
另外,我想補充一點,設計教育的結果不僅僅是設計師,從整個行業發展的角度來看,我們更需要培養與設計相關的人員,如評論家和媒體等,學生一轉身也可以為這個行業做出很重要的貢獻。
倫敦每年畢業的設計學生有1萬多人,他們不同的選擇反而使這個行業的基礎變得非常厚實,而我們的設計消費面還是非常窄,當我們意識到很小的東西都可以設計時,但社會上沒有誰愿意付費購買,這是中國對設計的理解問題,需要時間。
主持人:沈老師給了我們另外一個思路,讓設計這個行業發展,我們不僅要培養專業的人才,而且需要為行業培養更多類型的人才,畢竟這個行業的發展不是只需要專業人群。
沈康:一定要把質量放得更寬一些。
不一樣的設計教育:校園環境與課程設置
主持人:接下來我們要討論的是如何培養出優秀的設計師。 據我了解,余工非常熱衷于中國的設計教育工作,也很注重于培養專業人才,最近您也一直在看英國的名校建筑,能給我們分享一下你的思考嗎?你是打算如何走一條不一樣的路?
余靜贛:我很想回答這個問題,我手下的設計師有1萬7千多人,這么龐大的團隊,做得好對社會貢獻很大,做得不好就像林老師所說的“社會殺手”。
我一個人改變不了社會,所以我辦教育。因為逃不開社會的需求壓力,所以我辦設計教育就想走一條不一樣的路。我認為將學校辦在城市里,設計師更多考慮的是材料和檔次,他所做出來的東西也是沒有生命力的。藝術教育應該給學生自然生長空間,在校園選址上,我以自然為鄰,自然有森里、有雨露,有形與神兼備的東西,能讓學生耳濡目染。
第二是關于設計課程的思考。現在我們實行四年制教育,培養合格的設計師,但我把我的教育延長到七年,并從初中開始招生,前四年在我們的學校里學習,后面三年是“放養”,他可以到他想要去的地方,或者國外或者廣美。另外我們的教學方式也有所不同,每天下午學生需要實踐,砌墻、做木工甚至到設計事務所。
主持人:余工最近都在劍橋看校園建筑,您也曾說過,建筑對人的影響是挺大的,看了這些建筑以后您個人的感想是怎樣的?
余靜贛:中國的設計學生脫離了生長的土壤。農學院的校園都很大,有森林,但我們1000多個設計專業的學院,幾乎都沒有森林,我認為這是不對。如果一個孩子在學習設計的過程中沒有接觸過森林,我認為他是開不了竅。在森林里面沒有陽光的滋潤,但也許可以打開心靈的窗戶,可以理解陽光的力量。
所以設計學院一定要有生命,我在劍橋看到的是森林,在花色里面的陽光很純凈很溫柔,在水泥廣場上陽光就很惡毒很難受,這樣會推動學生走向兩個方面。
中國需特色與多樣化教育
主持人:謝謝余工,剛剛余工說到設計教育的時候非常強調自然的力量。接下來我想問一下趙紅紅老師,您也是建筑方面的專家,您認為對余工的想法有什么樣的理解嗎?您是否贊同他所說的方式?
趙紅紅:余工非常強調人與自然環境的接觸,人對自然的關注以及受到自然的影響,我認為這個觀點是非常正確的。目前社會發展強調低碳、綠色和生態環境,其實都是在講這個觀點。
我想說一下大學的模式,牛津是1840年前后建成,屬于最早的學院式大學,遠離城市,而中國的書院也是在森山老林,自然環境也很好。
但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們的教育已經由精英教育變成普及教育,服務對象和研究內容都有所改變,所以校園也從最早的書院或者學院式的大學變成了集中式的大學,從60年代開始,中國就把大學建在城市里,形成社區大學。
我國這幾年新建和擴建了1600多所大學,這里面大多數還是以書院式的,也盡量有山有水,但是很難做到牛津大學那樣,我們都在努力,但是還達不到這樣的理想狀態。
過去,中國的大學教育模式統一,但現在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可鼓勵大學進行特色教育和多樣化教育,比如說環境特色、教育特色、師資特色,學生特色等,像余工這種與自然結合的學校應該多辦,我認為不矛盾,謝謝。
藝術教育創新:旅行學習
主持人:非常感謝趙教授的精彩發言,接下來的問題我想問一下沈康教授。剛才我們提了很多校園空間對學術的影響,但趙老師認為短期內很難改變,您在這方面有什么樣的看法?我們如何在藝術教育上有所創新?
廣州美術學院建筑與環境藝術設計學院院長 沈康教授
沈康:我非常贊同余工的看法,但另一方面,也像趙老師說的一樣,設計教育應該多樣化,它跟城市生活有密切的關聯,走到這一步必然有現實的因果關系。
在藝術教育的創新上,我有一個特別好用的方法,但很遺憾,目前沒有很好的方法推廣。
現在意大利、印度、美國等國家流行旅行學習,學生有一個學年待在國外,在城市或者鄉村,他們的游歷很廣泛,這對設計師的成長很有幫助。如果要找到少花錢多辦事的方法,我認為這相當不錯,但這在中國推行起來很困難,因為學院不允許出任何差錯。
階梯式培養方式助員工成長
主持人:非常的感謝沈老師。視野對于設計師來說非常的重要,走出去對大家的設計有很大的幫助。接下來我想問一下林學明老師,剛才培養優秀人才不僅僅是學校的事情,也是企業的事情,在您的企業里面,您以什么樣的方式幫助您旗下200多名設計師成長?
林學明:年輕設計師基本上是分為兩種,一種是學校畢業過來的,還有一種是還沒有畢業就過來公司實習的。
我們希望可以形成梯隊的團隊,用階梯式培養方法幫助他們成長,從助理到設計師,這大概需要5-7年的時間,才能基本獨立完成一個項目。
對沒畢業到公司實習的學生,我想讓他們全方位了解設計公司的運作流程,了解設計過程的結點是如何控制。這樣,他們就會知道未來他們會面臨什么樣的崗位,能夠達到這一點就已經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