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故科學家錢學森曾發表文章感嘆說:“提倡科學技術與文學藝術結成聯盟,這恐怕就是技術美學與工業設計的真諦吧!“[俄]列夫·托爾斯泰在《真正的藝術與科學》(2006年江蘇教育出版社《論藝術和科學的價值》)中說:“藝術和科學就像食物、飲料和衣服一樣不可缺少,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文章中作者強調真正的科學與藝術是為人名服務的。種種事例都說明科學、美學、技術、藝術、無論從哲學的觀點,知識的聯系,人生的觀點都與我們密不可分。工業設計不同于純藝術,它生來就是藝術與技術結合的產物。設計師在關注科技發展的同時,還應該利用傳統的經驗,在日常生活中發現問題,并勇于創新,敢于創造。設計承載著美學使命承載著歷史責任。可見科學、美學、技術、藝術四者間有著密不可分相輔相成的關系。
宗白華先生也曾在復旦大學文史地學會上《技術與藝術》的報告:“近代技術是人類根據科學的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滿足生活的目的和需求和種種發明和機械。藝術則是表現人類對于宇宙人生的情感反映和個性流露。一方面是實用,一方面是表現;一是偏于物質,一是偏于心理;一是客觀冷靜的知識,一是表達主觀熱烈情緒。”我們過去談到美便是藝術,其實技術又何嘗不是美的呢?我們一方面感嘆法拉利優美的車身,一方面驚嘆設計師駕馭空氣動力學的才智;一方面流連于PH燈獨特的造型,一方面對漢寧森別出心裁的設計贊不絕口,一方面驚訝于Wallkman卡式錄音機的出現,一方面感嘆技術進步給生活帶來的藝術享受。可見有技術的地方必然運用了科學,能稱之為藝術的必然包含著美學。設計者作為造物者,肩負著使命。造物是人類文明的物化標志,積淀在造物之上的經驗總結也就成為最堅實的思想呈現。
正確理解科學與美學、技術與藝術,在物質文明精神文明中能發揮積極作用。1765年英國人瓦特發明蒸汽機,這是人類技術史上的大革命,從而奠定了近代技術的基礎。在工業設計史上有很多事例可以說明,比如福特T行車,為何下馬,盡管在功能技術進行了改革,但終究因為人們對他產生審美疲勞在市場競爭中束手無策。所以一個經得起市場考驗的產品必然是技術與藝術,科學與美學的集大成者。誰能掌握其中的關系將有利于企業的發展。
紅旗牌轎車在中國是家喻戶曉的汽車,然而就是它也經歷了起起落落的興衰歷程。還記得第一輛東風轎車,在沒有技術做后盾的新中國只能依靠模仿別國的的車來生產,經歷了仿車,自主研發,上市,改良,下馬,與福特聯合開發······在新中國成立60周年之際,紅旗HQE搭載著自主研發的V12發動機,可與勞斯萊斯、賓利等車型媲美。整車采用全手工制造,全鋁車身量化設計采用先進的設計方法,實現緊湊的發動機結構。這款發動機包含多項新技術、新結構:燃燒系統可同時滿足氣道噴射和缸內汽油直噴要求,為直接升級為汽油直噴發動機奠定了基礎。采用CAN(控制器局域網)總線技術使兩個ECU協同工作,實現了對發動機性能、排放的準確控制。當它再次以嶄新的面貌出現在天安門,它的意義已不僅僅是輛車。是我國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的象征。正是對科學與美學,技術與藝術的認識,才使紅旗形象扎根于中國人的心中。
年輕德國設計師Konstantin Grcic的作品一貫以簡潔、單純、嚴謹為特色。筆者非常喜歡“Chair One”系列結構椅。不僅因為其完美嚴謹的造型,也因為作品所反映出設計師對待科學的嚴謹態度。 椅身以鋁灌模技術制造,整個形態完全由“結構”組成,徹底打破了人們對椅子的傳統定義,帶有理性的純粹精簡。作為一把為用戶設計的座椅我們不得不驚嘆設計師的匠心獨運。其最大的特點就在于椅子本身極少的表面不僅可以杜絕雨水,并且減少灰塵堆積,無論是至于街道,公園都不會破壞環境,設計師將一件設計作品賦予了建筑的意義。Chair One設計歷時3年之久,凝聚著設計師對設計要求完美的設計態度這件作品所體現的美學和藝術價值依靠科學與技術的充分理解。無論在工藝,實用性,功能性,審美價值都堪稱經典。正因為此它也為設計師贏得了無上的榮譽。通常技術是產品物質功能得以實現的基本保證,是設計的支持與依托。不少成功案例,都說明只有兼顧科學與美學,同時把藝術與技術完美呈現于設計的作品才能被人們所記住。
技術和科學是服務于藝術與美學的。設計是技術與藝術的完美結合,同時藝術與美學也離不開技術與科學的支持的。雖然藝術與設計的區別顯而易見,一個是為自己服務,一個是為他人為社會服務。然而現代設計是藝術、技術和科學、美學的交融結合,集成性和跨學科是它的本質特征。技術美學的概念也曾在20世紀50年代被捷克設計師彼得托齊納就提出。
優秀的設計就是對四者的完美呈現。
那么“中國制造”又面臨怎樣的問題呢,中國許多企業技術研發能力弱,主要采取引進和模仿,缺乏一定的的創新能力,忽視自主產權。部分產品只解決了外觀造型、形體布局、操作安排、面飾效果、色彩調配問題,在傳動原理、內部結構、組裝條件等問題上還處于模仿層次。在這種情況下,設計創新、中國創造走得便十分艱辛。然而科學技術給人來帶來了福祉的同時,如若濫用不加控制也可能帶來危害
因為如何解決技術與藝術、科學美學的關系,一直困擾著現代設計的發展。所以正確理解科學與美學、技術與藝術的關系對人生以及今后的發展都十分必要。
為了協調科學與人文的關系我們有必要正確理解科學與美學、技術與藝術的關系。習慣以理性思維思考的人,喜歡從技術角度解決問題,而不考慮問題值不值得去解決,解決后又會有何新問題。而習慣以感性思維思考的人,則常常忽視科學技術,但自身又被包圍在科學技術中.然而工業設計中技術與藝術是協調相互促進的缺一不可我們必須跨越這樣的鴻溝。藝術與科學就像硬幣的兩面,誰也離不開誰。在加強科學理論建設時,需要把人文學科自然學科緊密結合起來,站在人文理性的角度關注科技發展,保證科技始終沿著為人類服務的正確軌道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