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央美術學院發起的“第四屆國際藝術與設計學院院長高峰研討會”持續進行中。來自中國美術學院以及美國6所藝術與設計學院的院長就“基礎教學”做主題發言,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孫景波教授擔任學術主持。
中國美術學院院長許江強調“基礎”代表初物,更代表根本。面對數字化媒體時代帶來的“仿象”現實,他認為,以“素描”為代表的基礎訓練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發現自我、用主體感知客體、對物體解構及虛擬紙感的能力。
卡塔爾國家藝術館委員會主席、美國羅德島設計學院前院長Roger Mandle發表新穎的課題:中東國家的博物館建設。以卡塔爾為代表的中東國家面臨著由資源、能源的短暫性經濟優勢轉向可持續文化價值優勢的發展節點,致力于現代化而非泛西方化,在多元文化價值取向中展現傳統的阿拉伯文化價值的重建。
美國維吉尼亞聯邦大學駐卡塔爾藝術與設計學院院長Allyson Vanstone介紹全球化語境下,本學院因地制宜設置專業課程,強調多元文化交流的重要性。鑒于卡塔爾學生入學前鮮有視覺體驗,其基礎訓練更多的是幫助學生建立成為藝術家的信心,“素描能夠給予學生以自信,讓他們相信自己是有創造力的藝術家!”
美國加州美術學院院長Stephen Beal介紹學院的基礎教學情況,他談到在facebook、twitter等社交網站高速發展的今天,基礎課程設置應考慮學生的需求,以學生為中心。美術教育目的不是教授如何設計具體物件,而是研究設計如何影響人們生活、影響人與人交流;強調培養學生共同協作以及溝通表達的能力。
美國明尼阿波利斯藝術與設計學院副院長Karen Wirth介紹到,面對全球化的挑戰,該學院的基礎教育旨在幫助學生學會站在全球的視角思考本地化行為;強調對學生“社會性”能力的培養:通過基礎教學課程,明確學生在社會中的位置,在學習中探尋個人及社會的身份認同。
擁有140年歷史的美國舊金山美術學院,其副院長Jeannene Przyblyski理解的“當代”為不斷反思過去,面向未來的階段,因此基礎訓練內容不能一成不變。她以攝影藝術發展為例,結合該校基礎課程設置,強調新技術應成為基礎教育的一元,與傳統“手工藝”技能多元并存,幫助學生將“想法”變成“作品”。
區別于其他發言者,美國威斯康辛大學藝術學院院長Tom Loeser介紹了基礎教育對于“授者”的意義:該校的基礎課程由16位研究生和助教共同完成,課程不僅促進了本、碩學生間的交流,幫助本科生學習跨學科知識;同時加強了碩士生、助教的授課能力,及其對于基礎教學知識的理解能力。
中央美術學院院長潘公凱在討論時總結道,基礎課的內容設置不能固守一種模式,“不可能有十全十美的普適性的基礎教育,多元共存才是各學院基礎教學所能接受的”。不同文化下的藝術設計學院應在認真考慮所處的“歷史文脈”、“現實條件”和“主觀決心”條件下,思考適合美術學院自身發展的基礎教育模式。他表示,不同院校擁有各具特色的基礎教育模式,全球化語境為東西方藝術院校提供了共同的話語平臺,了解多元化共存的互補的基礎教育模式,這也是本屆國際校長峰會論壇的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