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道幽明:泰祥洲的水墨畫展將于芝加哥藝術博物館開幕2021年3月11日,“天道幽明:泰祥洲的水墨畫展(Cosmoscapes: Ink Paintings by Tai Xiangzhou )”將于芝加哥藝術博物館開幕。展覽由學者、芝加哥藝術博物館(Art Institute of Chicago)亞洲藝術部主任汪濤策劃,將展出包括手卷、屏風及冊頁在內的14組作品,全面展示其在各個時期創作的代表作品。
策展人汪濤認為該展覽對于美國學術界研究和展示中國新水墨的工作具有開創性的意義,他評價泰祥洲的繪畫:“取意于一些古代經典大師的作品,在模仿宋元古畫的過程中重新融化古人之精髓,創造一種新的視覺語言。” 泰祥洲1968年出生于寧夏銀川的書香世家,自幼跟隨胡公石、王文鈞等名家學習書法,并師從馮其庸系統地學習先秦文獻。在2000年專注書法和繪畫實踐之前,他曾師從李振江、崔玉潤從事古代書畫裝裱和修復,同時深入研究了考古學及材料史。對于古墨、生絹和定制紙張等特殊材料的選用使他承襲和延展了古典山水的創作手法。他稱宋代山水畫為“繪畫的母語”,而他的山水作品則從觀念、技法和材料層面重新揭示了宋代山水畫諸多被忽視的方面。
為尋求觀念方面的突破,他后于清華大學繼續深造,2011年出版的博士論文《仰觀垂象——山水畫的觀念與結構研究》,深入分析了古典中國宇宙觀中天地同構的對應關系,對山水圖像的源起與演變進行了嶄新的敘述。
這項植根于藝術史的研究演變出一種嶄新的繪畫語言。他標志性的“天象”作品顛覆了繪畫成規,使觀者抽離慣常的觀看方式,重新召喚著人類對宇宙奧義和原初自然的敬畏和遐思。作品置觀眾于靜謐的混沌之中,沒有明確的光影、重量、視點或方向,結合物理學中“相變”的概念,以纏繞的云氣與嶙峋的石頭展現天地之間的氣和能量,寓示著生生不息、恒久變化的宇宙法則,令人聯想起《道德經》中“無狀之狀,無物之象”的世界觀和存在狀態。
二十幅系列作品《黃鐘大呂》的靈感則來源于南宋山水畫大家馬遠知名的《水圖》冊頁,以探討繪畫的韻律感為出發點,將水升華為波、流動性、物態等物質原理的載體。 泰祥洲作品《天象2014.1》于2015年被芝加哥藝術博物館收藏,并在展覽“芝加哥藝術博物館繪畫作品:收藏精選(Paintings at the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 Highlights of the Collection)”中展出。他的作品還被弗利爾美術館(Freer Gallery of Art)、明尼阿波利斯藝術學院(Minneapolis Institute of Art)、納爾遜·阿特金斯美術館(Nelson-Atkins Museum of Art)、布魯克林美術館(Brooklyn Museum)、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Asian Art Museum San Francisco)、納西爾美術館(Nasher Museum of Art)、耶魯大學藝術博物館(Yale University Art Gallery)、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西雅圖美術館(Seattle Art Museum)、北京大學亞瑟·薩克勒藝術與考古博物館、澳門民政總署美術館、中華書局等收藏。 據悉,展覽將持續至2021年9月2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