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雙峰與伴:伯納德·皮法雷蒂新作展2021年3月13日—5月29日,法國著名藝術家伯納德·皮法雷蒂 (Bernard Piffaretti) 于上海首次個展「雙峰與伴」將亮相里森畫廊。展覽將呈現藝術家與過去一年在其巴黎工作室完成的新作,在皮法雷蒂 “運動圖像” 風格繪畫創作中,敘述電影大師大衛·林奇和奧遜·威爾斯的影響,以及他們作品之間的聯系。 皮法雷蒂被譽為同時代最偉大的畫家之一,在過去幾十年的繪畫生涯中潛心研究其“皮法雷蒂系統”創作方式。此次上海展出的這組丙烯畫作均詮釋了這一創作方式,每次開始創作時,藝術家先在畫布上建立一道“中心線”,將畫布垂直平分成左右兩半,在畫布的一邊布建抽象的構圖,接著在另一邊重現對應圖像。而皮法雷蒂對鏡像的興趣不代表他力求理想的對稱畫面。相反,他有意呈現出一種不精準的重象,頃刻間挑戰了觀者的傳統感知,迫使質疑其視覺習慣。由于觀者不知曉畫布兩邊的先后順序,無法就此判斷“對錯”,兩邊的圖像便成為了各自不完美的影子。觀者欲解開皮法雷蒂畫面中的謎題,積極尋找左右兩邊的變化,由此強調了觀者對該系統固有的心理和情緒回應。 展覽標題 「雙峰與伴」為皮法雷蒂致敬被他稱之為“雙子傳奇”的電影人大衛·林奇 (David Lynch) 和奧遜·威爾斯 (Orson Welles)。《雙峰》是大衛·林奇執導的著名美國恐怖片,首映于1990年,后在2017年以短劇的形式回歸。皮法雷蒂和林奇一樣,在八十年代聲名鵲起,見證了電影風格中“高概念”時代的發展和電影人主導模式的延續。展覽標題的后半部分意指林奇的前輩奧遜·威爾斯。林奇深受威爾斯的執導方式及其心理效果的影響。皮法雷蒂特別提及了威爾斯于1947年執導的《上海小姐》,一部被林奇認為對其創作產生極大影響的電影。這部電影的結局以魔鏡迷宮里的一場槍戰達到高潮。布滿了鏡子的通道充滿著真實和虛假的圖像,每張面孔都得以多次重復與反射。 皮法雷蒂對自己視覺語言的探索映照于林奇和威爾斯的作品中,藝術家說:“我的繪畫過程像一個電影工作者處理‘運動圖像’一樣,我視創作為一種‘動態情景’”,這種動態時常可見于藝術家的作品中。他們均在其創作中采取了變形、神秘、反射、解構圖像來推動媒介的邊界,并詮釋其方法的心理效果。皮法雷蒂的作品亦受到林奇和威爾斯等電影人風格式否定的影響,他們拒絕被歸類為一個藝術詞匯,以及過程的表現。 “峰”是皮法雷蒂作品中反復出現的主題,其中黑色背景的一幅雙峰作品將在這次展覽中呈現。藝術家補充道:“上海有個航運線路名是‘雙峰快線’。該結構多層面地活躍于我的創作中:重影與雙生。” 圖、文/主辦方提供
伯納德·皮法雷蒂《雙峰與伴》 展期:2021年3月13日–2021年5月29日 地點:里森畫廊,上海市黃浦區虎丘路27號201室 開幕::3月13日, 下午5點至7點 關于伯納德·皮法雷蒂 法國藝術家伯納德·皮法雷蒂 (Bernard Piffaretti) 致力于運用重復的方法來分析繪畫的構成部分。他在1973年至1979年于法國圣艾蒂安美術學院學習藝術,并于1986年開始呈現了“皮法雷蒂體系”,確立了其線條分割法的創作方式。畫板成對出現,左右畫板呈現的圖案幾乎一模一樣,被畫板之間的垂直線條分開。在作品完成之時,兩者之間的區別消弭于無形。不過皮法雷蒂最感興趣的概念還是不完美圖像的產生過程,兩個事物永遠也不可能完全一樣。正如這位藝術家所說,“在畫布另一側一步步的重復,實際上呈現出的是一個不完整的圖像。”皮法雷蒂體系意在告訴我們藝術形態是不能被復制的。在他的一些作品中,第二部分甚至會因為第一部分畫作的復雜性而給予出人意料的留白。皮法雷蒂也提出并實踐了繪畫優先的藝術方式,逆轉了觀者對其創作思緒的先后順序,而突出敘事自己的作品。 皮法雷蒂于1955年出生于法國圣艾蒂安,目前在巴黎生活與工作。近期個展包括巴黎蓬皮杜中心,法國 (2018);凱特·麥格瑞畫廊,倫敦,英國 (2017);克萊姆畫廊,柏林,德國 (2016); 切爾瑞與馬丁畫廊,洛杉磯,美國 (2015);弗蘭克·埃爾巴茲畫廊,巴黎,法國 (2014);圣艾蒂安現代藝術博物館,法國 (2009);馬蒂斯博物館,尼斯,法國 (2008) 以及Cheim & Read 畫廊,紐約,美國 (2002) 等。重要群展包括:菲利普·馬丁畫廊,洛杉磯,美國 (2018);Gordon Robichaux,紐約,美國 (2018);施瓦本哈爾美術館,德國 (2017);南特美術博物館,法國 (2015);日內瓦現當代藝術博物館,瑞士 (2007) 以及Kerguéhennec當代藝術中心,法國 (2005) 。 |